close



語言不只是工具


從語言政策的歷史談起


口述◎黃宣範 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整理◎傅子豪


                                                                               


                                                                               


 十九世紀初期,近代國家興起之前,都認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只能容許一個官方語言,這個思潮一直持續到近代。1960年前後可說是雙語教育興起的關鍵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前,只接受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官方語言;現在大多不再接受這樣的想法。台灣也是經歷同樣的思潮,所以現在開始談雙語教育,或者將英文列為準官方語言。


                                                                               


 一開始雙語教育是為了少數族群著想,目的是希望透過雙語教育,使兒童很快的進入主流的語言教學,那時候並不是為了提昇競爭力,比較是以「同化」的角度去想,跟現在所談的雙語教育不同。


                                                                                


 現今,很少國家真的只有一種語言。世界上大概有190個國家,可是有六千個語言,所以平均一個國家大概有三十幾個語言。單一的官方語言是十九世紀政府的想法,一旦宣稱某一個語言是官方語言時,其他二十幾個語言就被排除在外,當然就會對少數族群文化產生很負面的衝擊。


                                                                               


 民主的國家通常比較保護少數族群的語言,世界上最有名的地方就是瑞士。瑞士有七百萬人口,講德文的人口大約佔百分之六十五,講法語的大約是百分之二十,講義大利話的大約百分之十幾,剩下的是羅曼西的語言,它的人口大約是百分之二,跟台灣的原住民人口比例很類似。其中德語、法語、義大利語都是國家級的官方語言,羅曼西與則是居住地的官方語言,所以瑞士有四個官方語言。在羅曼西當地的小學或是中學的教學,都有權利使用自己的語言。


                                                                               


 此外,紐西蘭也有弱勢族群的語言保護政策,紐西蘭的少數族群毛利人,佔紐西蘭人口約百分之十二。傳統上,紐西蘭是白人統治的,直到1990年開始,毛利語才成為一種官方的語言,在毛利人居住的地方,都是以毛利語當作官方語言,他們出版報紙、辦學校,有明文立法,在毛利人居住的地方,就用毛利人自己的語言。


                                                                               


 語言不只是一種工具,語言跟族群意識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語言只是一個工具那就簡單了,「工具」是很容易丟捨遺棄的,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語言又跟經濟力有關,所以現在大家才會提倡學英語,就因為英語代表一種經濟的權力,這是台灣推動官方語言或準官方語言很大的誘因。可是英語跟那個權力的關係是複雜的,因為有很多強盛的國家,英語並不是官方語言,比如說日本。但是也有一些落後國家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比如說以前英國殖民的國家。所以把英語定為官方語言能不能提昇你的經濟力,不是明顯的一對一的關係,這個關係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需要加以深思。編按:本文內容取自《教育新航線》廣播節目,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主持,每週一至週四


晚間六點到七點,於教育廣播電台全國聯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易老師Mr.GuoYi 的頭像
    郭易老師Mr.GuoYi

    郭易英文企管科學院GuoYi BA English Akademia

    郭易老師Mr.Guo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