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巴勒斯坦知多少 Q:什麼是哈瑪斯(Hamas)? A:正式名稱為伊斯蘭教抵抗運動(Harakat-al-Muqawima al-Islamiyya,英譯名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是個巴勒斯坦軍事組織,以消滅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人的伊斯蘭教國家為宗旨。1988年由亞辛(Sheikh Ahmad Yasin)所創建,領導班底來自「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成員。哈瑪斯主要從事軍事活動,基本立場認為巴勒斯坦不能屈服於非穆斯林,堅決反對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與以色列簽訂的和平協議。 Q:何謂intifada(抗暴行動)? A: 阿拉伯語意為「搖動」。專指1987年至1993年發生在巴勒斯坦的群眾暴動事件,起因是反對以色列占領加薩走廊(Gaza Strip)和西岸(West Bank)。最初原只是對以色列占領20年及經濟惡化的單純抗議事件,不久即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手指揮,整體策略包括罷工、杯葛以及迎戰以色列部隊。根據國際紅十字會估計,在1991年即有80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擊斃,其中至少有20人未滿16歲。該次群眾暴動的壓力後來促成1993年的以巴和談,簽署巴勒斯坦自治的協議。但以巴協議在2000年有進一步突破之際,以色列國會議員夏隆卻在選舉前強行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以致引發巴人對以色列的另一次暴動,史稱阿克薩抗暴行動(Aqsa Intifada)。 Q:什麼是法塔(Fatah)? A:Harakat al-Tahrir al-Watani al-Filastini(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倒過來的字首縮寫,阿拉伯語意為征服。巴勒斯坦的政治和戰鬥組織。1950年代末由阿拉法特和其他一些老戰士建立,此運動主要靠游擊戰和零星的恐怖行動來達到解放巴勒斯坦、脫離以色列控制的目的。
|
以巴主要爭執問題 | ||
問題 | 以色列態度 | 巴勒斯坦態度 |
巴勒斯坦建國 | 以國不承認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但也表示不會干預巴人內鬥。 以色列總理歐梅特表示,以色列承諾遵循美國所支持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註),以創建一個巴勒斯坦國,但不能無限期地等待哈瑪斯所領導的巴勒斯坦政府改變。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2007.6.5表示,一旦巴勒斯坦建國,將可抹除1967年阿拉伯世界慘敗給以色列的記憶。 哈瑪斯掌控加薩走廊,但表示不會在此建國,主張在1967年的疆界內(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建國。 |
耶路撒冷誰屬 | 2005.12.13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夏隆聲明說:「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 | 2002.10.7當時的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在法案上簽字,把耶路撒冷定為巴勒斯坦建國首都。 |
以巴疆界劃定 | 2006.6.15以色列總理歐梅特要落實單邊制訂約旦河西岸邊界計畫,打算將以色列人遷離大部分約旦河西岸,但要併入該大屯墾區及約旦河谷;無論是否與巴勒斯坦談判,都要實行。 | 哈瑪斯首領哈尼耶當選巴勒斯坦總理後,於2006.6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達成協議:以色列若能退回1967年時劃定的邊界,巴勒斯坦就承認以色列。但傳哈瑪斯內部的強硬派不接受這項協議。 |
巴國難民問題 | 以色列拒絕讓任何於1948年離去的巴勒斯坦難民回到祖居地。 | 巴解主席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難民有權回到他們原來的家園。 |
註:「中東和平路線圖」是美國總統布希所提出,由美、俄、聯合國和歐盟擬定的計畫,並於2003年由時任巴勒斯坦總理阿巴斯與以色列共同宣布接受。這項計畫要求以色列撤軍與撤離屯墾區,巴勒斯坦則停止恐怖攻擊行為,以達成建國目標。 | ||
資料來源:聯合知識庫、中央社 |
一條種族隔離路 一塊分裂的土地
‧紐約時報 2008/06/27
以色列正在興建一條穿越耶路撒冷東邊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道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都能用這條路,但得各走各的。
【王先棠譯】
以色列正在興建一條穿越耶路撒冷東邊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道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都能用這條路,但得各走各的。
這條路是四線道,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各用兩個車道,雙方車道以造型類似耶路撒冷石塊的混凝土高牆分隔,這種裝飾顯示,這條路會永遠存在。以色列這邊有許多出口,巴勒斯坦人這邊出口很少。
在以色列前總理夏隆執政期間規劃這條公路的人員表示,開闢這條路是為了讓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周圍闢建更多屯墾區,把耶路撒冷城區與約旦河西岸徹底分開,但也讓巴勒斯坦人能在以色列領土內南北往返無礙。
參與2000年大衛營會談、專長地圖學的陸軍備役上校修爾‧阿瑞里說:「美國人要求夏隆讓巴勒斯坦國土保持連續完整。這條路就是夏隆的回應,他要為巴勒斯坦人在拉馬拉與伯利恆之間開一條路,但這條路不能通往耶路撒冷。這個辦法可以連接約旦河西岸各城,同時保持耶路撒冷統一,防止巴勒斯坦人無限制闖入東耶路撒冷。」
在當地占大多數的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屯墾區居民不同,他們無法在被以色列隔離路障重重包圍的區域內離開這條公路或開進耶路撒冷,連進入以色列1967年占領的耶路撒冷城東區也不行。
巴勒斯坦人的車子必須通過高架橋下路段,有時走橋梁,以色列人則有交流道下公路,轉彎就能進入連接道路。未來,持有以色列身分證或耶路撒冷特許通行證的巴勒斯坦人,可以開上以色列人專屬車道。
總理歐梅特主持的以色列政府,近來向巴勒斯坦作出和解姿態,還表示以色列將盡其所能,讓巴勒斯坦建國計畫更順利。不過,歐梅特和夏隆一樣,都曾表示,以色列希望巴勒斯坦國土不要越過耶路撒冷城以東。
律師丹尼爾‧謝德曼在耶路撒冷一個推動以巴合作的以色列團體「城市人民」擔任顧問,對他來說,這條路象徵未來路途的坎坷,幾乎讓以色列占有東耶路撒冷全區及圍繞該地區的環形屯墾帶。
這條路能讓住在北方拉馬拉附近的以色列屯墾民快速進入耶路撒冷,免於遭受周圍巴人攻擊,並有助於確保馬阿萊阿杜米這個大型屯墾區(耶路撒冷以東有32,000人口的郊區,他們大部分在耶城上班)繼續由以國控制,以色列還打算保留馬阿萊阿杜米與耶路撒冷之間占地12平方公里、目前無人居住的埃爾。
謝德曼說:「這就是把馬阿萊阿杜米與埃爾兩地劃歸耶路撒冷,而以色列還能說:『你看,我們對巴人很好,他們領土完整。』」他補充道:「巴勒斯坦人用的路是16公尺寬,以色列盤算的土地連續的巴勒斯坦國,也是16公尺寬。」
著名的巴勒斯坦地理學家卡里爾‧土法吉說,這條路「是夏隆計畫的一環,一個國家裡有兩個國家,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各有自己的路。」他說,到最後,「就算以色列人口口聲聲說存在,巴勒斯坦國還是消失了。」
他說,巴勒斯坦國沒了,「有的只是一個屯墾人的國家與一個巴勒斯坦人的預建城區,被以色列屯墾區的狹長地帶切成3塊,彼此之間只有窄路相連。」
記者請以色列政府發言人大衛‧貝克發表意見,他說:「這些道路的安全措施已經到位,旨在保護以色列公民。安全措施與其他事情無關。」
以色列曾向美國保證,目前不會在埃爾興建住屋,並凍結營造3,500間民宅的計畫。
但土法吉說,不管以色列給華府什麼承諾,他對以色列一意孤行打造未來的手段充滿疑慮。他說:「以色列蓋那些公共設施,是為保住埃爾,讓埃爾圍繞耶路撒冷。以色列人要把這塊區域的巴人減到最少,再把以色列人增到最多。」
(來源:紐時週報)
留言列表